椎間盤主要由外部纖維環(huán)和中心髓核構成,髓核主要由膠質基質組成,纖維環(huán)主要由纖維軟骨束構成內環(huán)部分,10歲以前含水量分別達到85%和75%,10歲以后髓核自其腹背側緣開始纖維化并逐漸向中心發(fā)展,30歲以后含水量進一步下降。
椎間盤由髓核(NP)和纖維環(huán)(AF)構成
椎間盤膨出是指椎間盤組織超出椎體骨性邊緣,可以是椎間盤整個一周都超出椎體的邊緣。椎間盤膨出與突出不是一個概念,椎間盤膨出是纖維環(huán)撕裂導致的。
纖維環(huán)裂隙是纖維環(huán)纖維之間的裂縫,在T2WI上表現為高信號,代表著液體或肉芽組織,可以被釓強化。
椎間盤突出定義為椎間盤組織局限性的移位(移位組織的范圍小于椎間盤圓周的25%)并局限于椎間盤間隙內。
突出的椎間盤可以是被外部的纖維環(huán)包被的,也可以不被纖維環(huán)包被。
如果突出部分被外部纖維環(huán)和/或后縱韌帶包被,這種類型的椎間盤突出即包被型椎間盤突出。
包被型椎間盤突出在影像學圖像上表現為突出部分邊緣光滑。
非包被型椎間盤突出,突出的部分外緣沒有纖維包膜覆蓋。
突出-擠出
突出是指椎間盤突出部分的基底部寬度大于突出遠端的寬度。
擠出是指椎間盤突出部分的基底部寬度小于突出遠端的寬度。擠出的發(fā)生與纖維環(huán)的缺陷有關,通常是非包被型突出。
椎間盤突出(Protrusion)和椎間盤擠出(Extrusion)
脫出是指椎間盤的突出部分遠離突出位點,不論突出部分是否游離。
椎間盤脫出
游離是指椎間盤的突出部分與椎間盤母體離斷。
椎間盤游離
椎體內疝或者說許莫氏結節(jié)(Schmorl node)是指椎間盤組織通過終板裂隙疝入到椎體內。
許莫氏結節(jié)
***型
后縱韌帶(PLL)在正中位置***厚,椎間盤突出方向通常較***位置稍偏左或稍偏右。
椎小關節(jié)下型(Subarticular)
由于在該區(qū)域后縱韌帶較薄弱,這是發(fā)生率***高的椎間盤突出類型。
椎間孔型(Foraminal)
椎間盤突出到椎間孔區(qū)域較少見。僅5%-10%的椎間盤突出部位為椎間孔型或較椎間孔型突出部位更靠外。當發(fā)生椎間孔型突出時,病人的情況會較麻煩,因為該區(qū)域走行著一種超精細的神經結構-背根神經節(jié)(DRG),椎間孔型椎間盤突出會導致劇烈疼痛,坐骨神經痛和神經細胞損傷。
椎間孔外型椎間盤突出不常見。
在冠狀位上,椎間盤突出可以在以下水平進行評估:椎間盤水平,椎弓根上水平,椎弓根水平,椎弓根下水平。
Modic 變性分型
Modic變性分型用來描述MR圖像上終板(包括鄰近椎體)的退行性和炎性改變。
Modic 變性1型
Modic 變性1型在T1WI上表現為低信號,在T2WI上表現為高信號。代表纖維血管組織,炎性改變和水腫。
Modic 變性1型可以是慢性的病理過程也可以是急性的病理過程。
Modic變性,尤其是Modic 1型變性與下背痛關系密切。
Modic 1型變性
Modic變性2型
Modic變性2型在T1WI上表現為高信號,在T2WI上表現為等高信號。代表了骨髓被脂肪取代。
Modic 2型變性
Modic變性3型
Modic變性3型在T1WI上表現為低信號,在T2WI上表現為低信號。代表了反應性硬化。
Modic 3型變性
(1)腰背部疼痛:這種疼痛出現在腿痛之前,亦可同時出現。疼痛主要在下腰部或腰骶部,疼痛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椎間盤突出后刺激了纖維環(huán)外層和后縱韌帶中的竇椎神經纖維所產生。疼痛部位較深,難以定位,一般為鈍痛、刺痛或放射性疼痛。
(2)下肢放射性疼痛:由于腰椎間盤突出多發(fā)生在腰4、5和腰5骶1椎間隙,而坐骨神經正是來自腰4、5和骶1-3神經根,所以腰椎間盤突出患者多有坐骨神經痛或先有臀部開始,逐漸放射到大腿后外側、小腿外側、足背及足底外側和足趾。***型的突出常引起雙側坐骨神經痛。當咳嗽、打噴嚏及大小便等腹內壓增高時傳電般的下肢放射痛加重。腿痛重于腰背痛是椎間盤突出癥的主要體征之一。
(3)麻木及感覺異常:腰椎間盤突出后,可造成神經根接觸區(qū)域的局部性壓迫和牽扯性壓迫,使神經根本身的纖維和血管受壓而導致缺血缺氧,故受累神經根支配區(qū)域出現疼痛、麻木等異常感覺。腰4、5椎間盤突出可累及腰5神經根并出現大腿后側、小腿外側、足背外側及拇趾背側感覺麻木異常。腰5骶1椎間盤突出可累及4、5趾背側皮膚感覺異常。如果椎間盤突出物壓迫或刺激椎旁交感神經纖維,可反射性引起下肢血管壁收縮而出現下肢發(fā)冷、發(fā)涼、足背動脈減弱等現象。
(4)肌肉癱瘓:腰椎間盤突出物壓迫神經根時間較長者,可造成神經根缺血缺氧變性而出現神經麻痹、肌肉癱瘓。腰4、5椎間盤突出,可引起腰5神經根麻痹所致脛前肌、腓骨長短肌、伸拇長肌和伸趾肌癱瘓。腰5骶1椎間盤突出后,骶1神經根受累麻痹而出現小腿三頭肌癱瘓。
(5)間歇性跛行:由于椎間盤突出物壓迫神經根,造成神經根的充血、水腫等炎性反應和缺血,當行走時,椎管內受阻的椎靜脈叢充血,加重了神經根的充血程度和脊髓血管的擴張,同時也加重了神經根的壓迫而出現間歇性跛行及疼痛。
(6)脊柱姿勢改變:腰椎間盤突出后約有90%以上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功能性脊柱側凸,多數凸向患側,少數凸向健側,主要視突出物與神經根的關系。側彎能使神經根松弛,減輕疼痛。如果突出物在神經根前外側時,脊柱則凸向患側;突出物在神經根內側時,脊柱則凸向健側。側彎是減輕突出物對神經根壓迫的一種保護性措施。